品牌环北部湾网

在比较中深化雷州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9 13:35 | 分类:专家访谈 | 作者:品牌湛江

 

`
 
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巡视员、吴茂信
 
 
        原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巡视员,曾任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粤海风》、《共鸣》杂志社主编,广东省作家协会杂文创作委员会主任,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元素,研究地域文化离不开地域的方言。目前,使用闽南语系方言的地区范围包括福建省的厦门、泉州、漳州3市,广东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和雷州半岛,海南省的汉族地区,台湾地区等。此外,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也分布有讲闽南方言的分散县、镇、村,香港、澳门还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我国境内操闽南方言(包括它的分支)者总共约有5000多万人,占汉族人口的4.6%左右。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由于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就有人士将闽南语系地区的文化统称为“泛闽南文化”。本人不主张使用这个概念。因为闽南语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呈带状延伸,移民迁徙到新的地域,就将原有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窃以为,在闽南语系分布地带有若干个地域,不能说某一个地域的文化是另一个地域文化的核心;也不能说哪一个地域的文化是另一个地域文化的延伸。

       但是,这并不否认同语系中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在研究雷州文化的过程中,研究闽南文化与雷州文化的异同,研究二者之间的源流与演变,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现实性,有利于本地域文化的发展。
 
      在雷州文化与闽南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在文化特质上二者有两大明显的共同之处。

       其一是包容性。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文化体制并积极为之作出贡献,又不时地超越传统与现实的规范与约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意识;既力图在边陲区域传承和固守中华文化早期的核心价值观念,却又在潜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诸如乡族组织、帮派仁义式的社会结构。而雷州文化也一样,具体表现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汇,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汇,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汇,华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汇, 风俗习惯与宗教文化的融汇,等等。

       其二是海洋性。海洋是闽南与雷州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闽南地区的海上贸易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到了宋元时已经十分发达。从古至今,从闽南地区到潮汕、雷州、琼州和台湾地区,沿海港口林立,商船川流不息。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首发港口之一。而雷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之一,雷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补给港,对外贸易带来了雷州陶瓷业、纺织业的繁荣发展。目前成为稀世珍宝的元代官窑赭花瓷瓶、雷州细葛布,都是海洋文化的标志。

       限于篇幅和时间,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上述提及的话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是一个广阔的学术空间。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学术的深化,也有利于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殷切希望闽南与雷州两地学者密切联系,加强交流,共同切磋,取得丰硕的成果。
 
(文章来源:品牌湛江杂志)
 
(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