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刘佐泉
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社会兼职主要有:国际客家学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四川客家研究中心顾问、嘉应学院客座教授、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织长、《湛江市志》副主编等。
莆田位于闽中。北有兴化湾,与福清接壤;南有湄洲湾,与惠安交界。东部为曲折的海岸线,西部为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木兰溪蜿蜒流经全境注入台湾海峡,壶公山矗立于荔城之旁,成为一个地标。壶山兰水养育了莆田数百万人民。莆田,史称“兴化”,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是福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湄洲岛上的妈祖庙遐迩闻名,四海共仰。对此,过去只是在书报上看到。庚寅(2010)金秋十月,幸随湛江市文化考察团到莆田湄洲岛妈祖庙实地参观考察。回来以后,又阅读了有关妈祖文化的研究成果,乃至《妈祖传奇》。今应湛江市文化考察团领导之约,撰写此文,作为汇报。
关于妈祖
妈祖于宋建隆元年(960)生于莆田县贤良港(即今天的港里村),雍熙四年(987)羽化升天在与港里村隔海相望的湄洲岛。
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在他的诗歌中曾有这样两句:“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这两句诗概括了妈祖由人变神的史实,并点明妈祖信仰肇自湄洲。
据宋代史料记载,大约距今一千年以前,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的福建莆田湄洲屿,有一位姓林的青年女子,平素急公好义,尤其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敬重。当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屿上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纷纷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上导航,直到化险为夷。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关于海上保护神妈祖传说的最初形态。
在我国古代航海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航海的人很难预测海上的恶劣气候,很难应付飓风的突然袭击,因而总想祈求神灵保佑,于是众多的“海神”便应运而生。起初,人们还是只是崇拜自然神,所谓“四海龙王”,就是自然神的人格化。到了北宋以后,随着航海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进一步希望有一尊代表上天(上帝)意志统管所有海域的神祗,来保护人间的航海安全。这就是妈祖信仰发源的总的历史背景。至于妈祖信仰何以从莆田传到外地,由地方神发展为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和历史的原因。
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渐由湄洲湾扩展的沿海各地,信仰的人日益增多。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这传说终于传到了朝廷上。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年,宋朝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是莆田白塘人,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湄洲岛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就下诏给妈祖庙赐以“顺济”匾额。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嘉。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起到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64个字,爵位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直至无以复加。朝廷的累累封赐,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也使妈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播范围愈益扩大,几乎遍及全国;同时,她的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
皇帝的褒封,固然使妈祖的神格愈加崇高,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则感到这么多而长的封号反而使神和他们在感情上疏远了。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了一个最亲切的称呼——娘妈。这是中国南方人对长辈女性的敬称。从现在查到的史料来看,自宋代至至明中叶以前,民间一直称妈祖为湄洲神女或灵女,明中叶开始改称娘妈。例如:嘉靖刊本《使琉球录》中就有娘妈保护钦差的记载;明朝人吴还初所著小说名《天妃娘妈传》;广东的娘妈角、娘宫巷等地名也是自明代一直沿用至今;为澎湖的妈祖庙在《明实录》中就记作娘妈宫;日本的野间岳就是娘妈山的日译;16世纪许多西方传教士用英文、葡文和西班牙文写的文件中,都是按“娘妈”音译写作Neo,ma;至今,莆田民间也还是叫娘妈。至于由娘妈再转称为妈祖,则是台湾开始的。明末清初,去台湾的福建移民从湄洲带走了不少娘妈神像,他们视湄洲娘妈庙为祖庙,每年都要到湄洲进香谒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又把早期从湄洲分灵去的娘妈神像进一步尊称为妈祖,意思就是娘妈之“祖”。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郁永河在《采硫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指明妈祖这一称谓的由来,而且反映了民间是多么珍惜这种质朴的称呼。
关于妈祖的身世和事迹,一千年来,人们赋予诸多神奇的色彩、美丽的传说 ,如“窥井得符”、“乘席渡海”、“机上救亲”、“白日飞升”,等等。这当然只是反映人的某种善良的愿望、奇妙的想象,但妈祖确有其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妈祖作为人的存在,不是单纯靠民间口头流传下来,而是有确凿的史料记载为依据的。这类记载,散见于宋、元、明、清的一些史籍中,总共有四五百条。其中最早的一条史料是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所作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独为女神人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此后,其他宋朝人的著作如李俊甫的《莆阳比事》、丁伯桂的《顺济圣妃庙记》、黄岩孙的《仙溪志》、李丑父的《灵惠妃庙记》、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等,所记与廖氏大体相同,都肯定了妈祖是莆田湄洲屿林氏女。继宋代之后,元、明、清的记载大致都是在宋人记载的基础上加以繁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妈祖不是凭空想象的神祗,她的本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妈祖信仰尽管也包含一些迷信成分,但不可否认它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海上交通和开发台湾的影响。这就是当今世上尤其台湾岛上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妈祖信徒的最好解释,也是今天我们要纪念她的重要原因。(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
关于妈祖
妈祖于宋建隆元年(960)生于莆田县贤良港(即今天的港里村),雍熙四年(987)羽化升天在与港里村隔海相望的湄洲岛。
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在他的诗歌中曾有这样两句:“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这两句诗概括了妈祖由人变神的史实,并点明妈祖信仰肇自湄洲。
据宋代史料记载,大约距今一千年以前,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的福建莆田湄洲屿,有一位姓林的青年女子,平素急公好义,尤其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敬重。当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屿上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纷纷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上导航,直到化险为夷。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关于海上保护神妈祖传说的最初形态。
在我国古代航海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航海的人很难预测海上的恶劣气候,很难应付飓风的突然袭击,因而总想祈求神灵保佑,于是众多的“海神”便应运而生。起初,人们还是只是崇拜自然神,所谓“四海龙王”,就是自然神的人格化。到了北宋以后,随着航海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进一步希望有一尊代表上天(上帝)意志统管所有海域的神祗,来保护人间的航海安全。这就是妈祖信仰发源的总的历史背景。至于妈祖信仰何以从莆田传到外地,由地方神发展为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和历史的原因。
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渐由湄洲湾扩展的沿海各地,信仰的人日益增多。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这传说终于传到了朝廷上。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年,宋朝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是莆田白塘人,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湄洲岛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就下诏给妈祖庙赐以“顺济”匾额。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嘉。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起到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64个字,爵位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直至无以复加。朝廷的累累封赐,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也使妈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播范围愈益扩大,几乎遍及全国;同时,她的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
皇帝的褒封,固然使妈祖的神格愈加崇高,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则感到这么多而长的封号反而使神和他们在感情上疏远了。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了一个最亲切的称呼——娘妈。这是中国南方人对长辈女性的敬称。从现在查到的史料来看,自宋代至至明中叶以前,民间一直称妈祖为湄洲神女或灵女,明中叶开始改称娘妈。例如:嘉靖刊本《使琉球录》中就有娘妈保护钦差的记载;明朝人吴还初所著小说名《天妃娘妈传》;广东的娘妈角、娘宫巷等地名也是自明代一直沿用至今;为澎湖的妈祖庙在《明实录》中就记作娘妈宫;日本的野间岳就是娘妈山的日译;16世纪许多西方传教士用英文、葡文和西班牙文写的文件中,都是按“娘妈”音译写作Neo,ma;至今,莆田民间也还是叫娘妈。至于由娘妈再转称为妈祖,则是台湾开始的。明末清初,去台湾的福建移民从湄洲带走了不少娘妈神像,他们视湄洲娘妈庙为祖庙,每年都要到湄洲进香谒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又把早期从湄洲分灵去的娘妈神像进一步尊称为妈祖,意思就是娘妈之“祖”。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郁永河在《采硫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指明妈祖这一称谓的由来,而且反映了民间是多么珍惜这种质朴的称呼。
关于妈祖的身世和事迹,一千年来,人们赋予诸多神奇的色彩、美丽的传说 ,如“窥井得符”、“乘席渡海”、“机上救亲”、“白日飞升”,等等。这当然只是反映人的某种善良的愿望、奇妙的想象,但妈祖确有其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妈祖作为人的存在,不是单纯靠民间口头流传下来,而是有确凿的史料记载为依据的。这类记载,散见于宋、元、明、清的一些史籍中,总共有四五百条。其中最早的一条史料是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所作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独为女神人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此后,其他宋朝人的著作如李俊甫的《莆阳比事》、丁伯桂的《顺济圣妃庙记》、黄岩孙的《仙溪志》、李丑父的《灵惠妃庙记》、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等,所记与廖氏大体相同,都肯定了妈祖是莆田湄洲屿林氏女。继宋代之后,元、明、清的记载大致都是在宋人记载的基础上加以繁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妈祖不是凭空想象的神祗,她的本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妈祖信仰尽管也包含一些迷信成分,但不可否认它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海上交通和开发台湾的影响。这就是当今世上尤其台湾岛上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妈祖信徒的最好解释,也是今天我们要纪念她的重要原因。(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