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环北部湾网

雷剧与闽南地方戏剧的关系和对比初探

发布时间:2019-02-19 13:34 | 分类:专家访谈 | 作者:品牌湛江

 

 
湛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冯小萍
 
 
       中国戏剧最大载体是语言,语言也是剧种最主要的成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复杂,因此,中国的地方戏剧呈献出异常丰富的种类。雷州半岛方言—雷话,属闽南语系的次方言,虽然人口500多万,也有自己的地方戏剧--雷剧。雷剧在雷州半岛方言区拥有很多的观众,雷剧与闽南诸剧种虽同属方言区,但剧种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他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如何,各有什么的特点,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引起大家对雷剧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闽南文化历来是中原文化的主体继承,历史上中原大规模的移民,对闽南戏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与原土著民族文化的交汇和沉淀,形成了新的地域文化,唐宋以后,以闽南地区为中心,又向港澳台地区、包括雷州半岛、海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大量移民,覆盖了相当大的区域,闽南文化对移民地区文化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雷州半岛绝大部分的先民来自福建莆田,多年来,学者对雷州半岛与闽南尤其是莆田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民歌等民俗文化有一定源流关系,作为雷州半岛的地方戏剧雷剧,必然也是闽南文化影响下延伸的见证。笔者经过研究认为,雷剧与闽南地方戏的产生源流不同,但其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有相同的地方。根据有关志书,先从几个闽南剧种发展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
      一、闽南语系的地方戏剧特点
       福建省是戏剧之乡,地方戏剧也是种类繁多,自成体系,各有归属。就单单闽南戏剧,就有从宋、元至今的梨园戏、潮剧、四平戏、昆曲、竹马戏、正字戏、白字戏、江西戏、高甲戏、打城戏、芗剧(歌仔戏)等。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和芗剧被称为福建五大地方剧种。
       莆仙戏流行于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兴化方言地区,原名“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中外戏曲专家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潮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元朝、明朝南戏的遗音,早在明代中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和完整的戏剧演出形式,当时也叫“潮调”、“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在闽南,由于广东潮州历史上曾隶属福建,加上“潮音似闽”,方言相通,所以产生于明代的潮剧便在诏安、云霄、东山、平和等地广为流行,成为漳州地区的重要剧种。
       琼剧出现于明代时期,是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琼剧曾经流行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还被称作“南海的红珊瑚”。海南岛在明正德年间(1506一l521)已有戏居剧活动,而在清中叶出现了当地的“土戏”。一般认为,海南岛的杂剧源出弋阳腔。也有人据《海南岛志》的记载,认为琼剧来源于潮州,是仿傀儡戏产生的,但是,还没有确凿的佐证。据琼山和海口两地老人及琼剧艺人相传,明清时,福建正字戏和白字戏(潮剧)都曾在海南岛演出。《海口舆地志》和《海口福建会馆碑志》均有“闽广大船停泊白沙津深,……常有潮广剧演唱”的记载。所谓“潮广剧”,即正字戏和潮剧。今琼剧有些曲调与潮剧相同或相似。据此,土戏是在正字戏、潮剧曲调的基础上,改用土音演唱,其间又吸收当地民歌及歌舞八音乐曲,于清中叶以前发展形成。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粤剧艺人受到清政府的迫害,流入海南岛,与琼剧艺人互相拜师结亲,有的开设科班教戏,有的插班演戏,对琼剧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时,粤剧的二黄、梆子等声腔,以及新、老“江湖”十八本等均为琼剧吸收,又在这些声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海南腔”等板腔,使琼剧从曲牌体逐步蜕变为板腔体,原有的锣鼓谱、小曲、帮腔等也被摒弃。从以上闽南地方戏剧种对比中,可以看出闽南戏剧特点:
       一是闽南戏剧历史悠久,传承南戏的文脉,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史料证明,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宋代,是福建戏曲的形成时期。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海外交通的发达,城乡人口的激增,文化教育的昌盛,促进了南戏的形成与流传。历史上,闽南人的故乡在河南洛阳一带,中原人南迁至晋江流域始于东西二汉,首次大规模衣冠南渡见于两晋,他们带来中原古老文化,使中原文化历经数次战火依然得以保全。元灭南宋后,形成统一的局面。随着北方的政治、军事势力进入南方,北方杂剧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与南戏相汇于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青睐,南戏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不断发展,逐步完善。(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