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到雷州市企水镇采访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一箱箱装着樱桃番茄的纸箱上面打着“海南特产”。
明明是本地的农产品,为什么要打上海南的“旗号”?面对记者的疑惑,本地代购商张某笑笑说:“这是北京收购商要求的,为了销量,我们也没有办法。”他说,收购商告诉他们,很多北京市民知道海南的农产品,对湛江的农产品却知之甚少。
其实,这种现象在湛江市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硇洲香蕉个大体肥,相比海南香蕉不知胜多少,但一直都是穿海南的“衣服”,徐闻、雷州等地的香蕉也如此;廉江横山北运菜市场很多尖椒也冠以海南的称号;徐闻的大树菠萝肉质柔软,香脆爽口,很多被运到赤坎幸福路一带交易,但记者前去打探时,商家都说是海南的。还有湛江市生产的北运菜,你只要细心观察外包装,会发现不少也打上海南的牌子。种种现象表明,湛江的农产品无论在品牌效应和市场认可度上都比不上海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商家对本土农产品品牌信心不足。
“湛江市农产品打海南品牌成为流行的做法,比较普遍和突出。这种现象不改变,湛江市的农产品品牌就不算成功,农产品就不会走得很远。”说起湛江市农产品存在的软胁,市农业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科长全凌锋毫不讳言。
据记者调查,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大部分是根据对方客商的要求,为了迎合市场的青睐而“换衣”。即使农产品在全市甚至全省有一定名气的徐闻,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蔬菜的品牌,很多也是打海南牌子。
经销商短视自毁长城
据了解,湛江市虽然农产品品种丰富,质量上乘,但不少人湛江人在海南收购香蕉等农产品,为海南的农产品推波助澜。这在市场经济中,本无可非议,但在湛江市收购农产品的本地人也要求代购商打上海南的品牌,这就反映了本地经销商对本土的品牌意识不够。今年春节期间,湛江市大街小巷都吆喝叫卖:“廉江红橙子,10元8斤。”最便宜时还卖到“10元10斤”。廉江红橙在当地果园即摘即卖也要2-3元一斤,这会乍如此贱卖?原来此红橙是非真正的廉江红橙,而是湛江市一些不法商人从江西等地运回来的“无名橙”。从这点看,湛江市一些经销商真是自毁长城,对本土的品牌意识非常淡薄。
并非所有代购商都如此短视之举,在企水镇梁伟的代购点,记者发现他收购的樱桃番茄没有一箱打上海南的名字。“我早就和客商协商过,所有的农产品都要打上雷州的名字,否则这生意就不做了。开始客商也有点担心,但由于我们的产品质量不错,几次销售红火后,现在天津、哈尔滨的客商都来要货。”可惜的是,象梁伟这种敢于打自己品牌的本地商家并不常见。
两个“绿色食品”品牌流失
湛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全省农业经济产量最大和农业品种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目前,湛江市获绿色食品的95个,有机食品41个,农业类名牌产品48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还有7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廉江红橙、徐闻山羊、徐闻良姜、愚公楼菠萝、流沙珍珠、覃斗芒果和湛江剑麻纤维。但不少人担心,真正被市场认可和占有市场率大的农产品有多少?全凌锋笑着介绍一件事:“有一次我到郑州出差,专门到市场了解湛江市农产品的情况,但很可惜,当地人普遍认识海南的农产品,而对湛江的农产品知道的不多。”可见农业品牌方面,湛江市任重道远。
一个品牌要茁壮成长,得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可惜的是,湛江市一些地区对来之不易的“孩子”不够珍惜。“廉江红杨桃2001年就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但2004年到期后一直没有续报,让这个品牌白白消失,非常可惜。徐闻愚公楼菠萝也是同样命运。”说起这两个流失“绿色食品”称号的品牌,全凌锋扼腕叹惜。“一个品牌带动了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其它地区都争到头破血流,想不到我们自己放弃了,白白浪费了不知多少科技人员和有关部门的心血,也辜负了百姓的寄望。”
专家献策:成立合作社创建品牌
品牌的作用有多大?几年前,徐闻县一个专业户自恃他的香蕉又靓又好吃,将几车香蕉运到北方去卖,到了当地,他发现一件令自己很惊诧的事:高州某品牌的香蕉比自己的要差,但卖50元/箱,供不应求;而自己的只卖35元/箱,还要陪笑脸说尽好话。当中有什么奥秘?他经过认真思索,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香蕉连品牌都没有,是一个“无名小卒”,而高州则是一个有名的品牌。他回来,立志创品牌,选择农民加盟他的公司,并从种苗、种植都按照标准化生产,经过几年时间,他的品牌被市场接受和认可,每年都销售香蕉几十万斤。
没有品牌,就很难做大做强,但如何创出品牌呢?全凌锋认为,靠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很难将一个品牌创建起来,要有一个集体才能创建品牌,较佳的方式是成立农产品合作社,采取“龙头+基地+标准化生产+农户”的模式,通过加盟合作的形式,打上品牌,注册商标,将分散的农民这条“小船”制造成一艘能乘风破浪的“大船”,在市场的狂涛浪中遨游,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同时,政府要对合作社加大力度进行培育,对合作社等龙头企业要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不论资金和政策都要倾斜企业,培育和支持企业创建更多的地方农产品品牌,造福更多的群众。
创品牌还要注意引导好农民。记者在企水采访时,一代购商向记者诉苦,早段时间樱桃番茄卖到1.8元/斤,这段时间只有0.6元/斤,当中除了海南、广西等地的同类产品受冲击外,也和当地的农民的品牌意识有很大关系。市场高峰时,一些茄农看见供不应求,就将还没有成熟,没有达到标准的番茄摘下。代购商面子上过不去,勉强收购了,但送到客商那却被退了回来,经济上损失暂且不计,对当地番茄的声誉和品牌也造成极不利的影响。所幸他们及时认识到此举的后果,对收购的樱桃番茄从严把关。目前,当地收购商正准备注册自己的商标,走品牌之路(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